今天:
首页
集团概况
新闻中心
信息公开
工作动态
产业板块
您现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 日期:2024-09-26 09:58   作者:
  • 图片

    图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战略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全面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需从多个方面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意蕴,即关键时期召开关键会议,通过解决关键问题,推动强国复兴实现关键一跃。


    党的三中全会的

    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


    其中,奇数届的党的三中全会往往就重点领域改革作出部署。如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为深化经济改革扫清了道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全面规划和系统部署等。


    而偶数届的党的三中全会往往更为关注经济体制改革。如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专门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进行全面部署,成为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


    遵循这一历史脉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决定》,将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改革目标


    作为纲领性文件和总体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遥相呼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目标一脉相承,既体现了发展目标的一以贯之,也体现了国家政策的连续稳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阶段性目标是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还为本轮改革设置了时间表,即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要在五年时间内完成各项改革议程,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十大经济关注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十四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从经济角度来看,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值得重点关注。


    关注点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其原则和目标是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市场机制有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维护市场制度、弥补市场失灵的强调,显示出下一阶段改革将力图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把握平衡。


    具体举措包括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一,所有制得到全会的高度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体现出鲜明的“竞争中性”理念。


    一方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另一方面,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关注点二: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表述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一脉相承。


    其原则和目标是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具体举措包括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自2023年9月中央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来,其理论内涵、政策路径不断丰富,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制度安排也逐步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更多的是“因地制宜”,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需要注重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基础,因地制宜地推动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


    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关注点三: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继党的二十大报告之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体现出国家对全面创新的高度关注。


    其原则和目标是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具体举措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下一步的相关改革会围绕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类型、学科建设等方面展开。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后相关改革会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到的“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等方面展开。


    关注点四: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这一表述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脉相承。


    其原则和目标是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近年来,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相关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使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受到影响,所以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体现出中央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其中,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


    财税体制改革是市场关注重点,健全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预计相关改革既要着眼于解决短期面临的宏观税负持续下行、财政紧平衡、地方债务风险上升等压力,也会致力于推进现代预算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现代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以财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发展多元股权融资,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防风险、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继续围绕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等展开。


    关注点五: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其原则和目标是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首次并列提出,显示出中央对于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考量。


    具体举措包括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其中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是关注重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近18个百分点,解决城市当中约3亿人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将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土地制度改革也将继续深化。优化土地管理,健全同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合理用地,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


    关注点六: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其原则和目标是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具体举措包括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和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其中制度型开放是首要任务。这意味着将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四个方面,逐渐对齐国际标准。我国先后于2021年9月和11月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CPTPP和DEPA较一般的自由贸易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有更高和更严格的准入标准。提交申请,显示出我国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诚意。通过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经济,有效防范外部风险。


    关注点七: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其原则和目标是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具体举措则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前四项工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已有全面部署。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为首次提及,目标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压力。


    关注点八: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其原则和目标是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四项工作继党的二十大报告之后再次得到强调。


    具体举措包括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个方面。我国已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目前已经初见成效,下一阶段会聚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等,更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关注点九: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其原则和目标是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具体举措包括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以及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其中,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为首次提出,目的应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地缘政治压力,使我国在对外交往中更能有据可依。


    关注点十: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除了以上中长期改革部署之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还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24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0%,下半年政策还需加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要求落实好宏观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温彬为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王静文为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4年第9期